近日,邹城籍应届高校毕业生李泳哲通过“乐业邹鲁”抖音号的直播带岗活动,成功入职山东荣信集团,找到了专业对口的技术岗,还能就近照顾家人。而视力障碍的张涛,也在邹城市残联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后,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,拥有了稳定的收入。这些案例,是邹城市多措并举抓好就业工作的生动写照。
近年来,邹城市从岗位供给、技能提升、服务优化三方面持续发力,全力促进群众就业。今年以来,邹城市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35人、失业人员再就业2263人、困难人员就业287人。
聚焦岗位供给,满足多元就业需求
邹城市通过“挖掘就业潜力,稳定拓展一批”“聚焦特殊人群,量身定制一批”“用好公益保障,兜底开发一批”等举措,全力做好就业岗位供给。
邹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饶志茹介绍,该市广泛开展就业干部访企稳岗拓岗促就业活动,深入园区、企业、社区解读就业人才政策,以“免申即享”方式兑现企业吸纳、扩岗、稳岗补贴等政策红利,有效激发了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积极性。今年以来,邹城市服务包保企业已挖掘岗位信息2340余个,为全市招引青年人才3112人。
针对育儿妇女、退役军人等特殊就业群体,邹城市引导企业设立工作时间地点灵活、个人能力匹配度高的岗位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开发“妈妈岗”6400余个,满足退役军人就业需求的岗位470余个,实现了特殊群体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此外,邹城市还深入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,针对城镇零就业家庭、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,开发环境整治、森林防火、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。田黄镇瓦曲村55岁的李彩花就是受益者之一,她在村干部的讲解下报名公益性岗位并成功聘用,如今有了稳定的收入。
抓好技能提升,增强就业者竞争力
在提升就业者职业技能方面,邹城市坚持“产教融合带动”“专项培训带动”“精准滴灌带动”。
邹城市构建了教育与产业、学校与企业、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“三对接”的产教融合培养体系,推动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济宁市工程技师学院,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等新专业,并与企业建立定向招生、订单培养、定向分配合作模式,就业单位满意度达95%以上。
针对传统职业培训供需脱节问题,邹城市创新打造“培训+就业”直通车专项培训模式,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设专项课程。今年以来,已开展专项培训24期,带动850余人报名,65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。
同时,邹城市还聚焦残疾人群体就业需求,为残疾人就业者制定“个性化技能帮扶方案”,开展盲人按摩、手工制作等技能提升培训。今年以来,邹城市残联累计完成2025年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职业能力测评29人次,职业技能培训150人次,3名邹城籍选手在2025年济宁市“技能状元”大赛中荣获第一名。
做好就业服务,完善就业保障体系
邹城市持续做好“招聘服务”“创业扶持”“权益维护”,为就业创业保驾护航。
该市打造了“市、镇、村”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化招聘服务矩阵,已累计建成就业服务驿站16家,零工小站5家。
今年以来,累计举办“人才夜市”等招聘活动65场,吸引企业675家,提供岗位超1.2万个,有效畅通了就业招聘渠道。
在创业扶持方面,邹城市打造了“市有创业孵化园、镇有创业驿站、村有创业小院”的市镇村三级创业载体,为创业者提供“保姆级”服务。今年以来,已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笔、5045万元。
此外,邹城市还大力推行电子劳动合同签订,打造“裁审协同+多元调处”的和谐劳动关系新格局,今年以来累计办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573件,推动劳动人事争议纠纷高效化解。
邹城市将始终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,以更扎实、细致的工作推动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