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,再次让“服贸”成为热词。
全球服务贸易的核心是“服务”。想要畅通“服贸”生产、传递、消费的全链路,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的“硬支撑”。当全球服务贸易规模最大的综合展会遇上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“北京服务”,记者一路走、一路听、一路记,在“无形”的碰撞中感受到有形的温度。
解密超大城市治理的“三大件”
从今年服贸会北登陆厅往里走,位于3号馆的“北京服务展”映入眼帘。屏幕上,“京办”政务数据正实时跃动。
“京办”由北京市牵头,京东云技术支持打造,是北京市面向政务工作场景,跨层级、跨部门、跨业务的协同办公平台和政务办公系统的统一入口。
“作为超大城市,北京在城市运行和管理中经常面临上下贯通、横纵协同的交叉办公需求。依靠传统工作方法,难以打破条块壁垒,‘京办’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。”京东科技副总裁王涛说。
目前,“京办”已覆盖北京全市16+1个区和114家市级单位,当前注册用户50.8万人,市级单位日均活跃度稳定在80%以上,成了政务办公人员离不开的线上“大管家”。
京东科技项目人员孙宇航告诉记者,“京办”上的政民互通功能是给基层工作者减负效果最明显的应用之一。以前社区工作者完成探访回到办公室,要把纸质信息逐条录入电子表格,再通过社区、街乡镇、区级上报,不仅效率低,到市里汇总也慢。
“现在有了‘京办’,市里下发探访任务,区级、街乡镇逐级分派,相关信息会像‘任务线索’一样推到社区工作者终端,上级部门实时看进展。”孙宇航说。
“京办”提升政务效率、“京通”便捷民生办事、“京智”辅助决策治理,这“三大件”组成的“三京”平台,已是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关键应用。
对企业“无事不扰”
营商环境是企业生长的“土壤”,但一段时间以来,“频次高、效率低”的行政检查,成为企业发展的“痛点”。
展馆内,一套已在北京全市落地的优化综合行政执法解决方案让人眼前一亮。记者在现场模拟执法流程发现,只要扫描企业纸质营业执照上的二维码,执法终端就能快速获取与企业相关的信息条目。
这套系统,还与北京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设立的企业“无事不扰”清单对接。新源劲吾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全彩光伏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,公司技术负责人张建南对监管模式的变化感触很深。
“以前平均每个月要迎接一两次检查,市场监管、生态环保、消防等部门都来过,各职能部门都要派人对接;赶上节前节后,检查频次更高,容易影响生产进度。”张建南说。
现在,执法人员选择综合执法,一起上门。扫描企业营业执照时,系统会自动弹出提示:“该对象已被标记为‘无事不扰’企业,请确认是否关联检查。”如果后台能够联网监控获取数据,就不再开展现场检查。自从新源劲吾纳入“无事不扰”清单,半年里只接受过一次线下联合检查。
“无事不扰”“综合执法”不是“放任不管”,而是像空气一样,在企业合规经营时“无感存在”,出现风险时“精准现身”,北京市监管部门会通过综合研判会商,将信用好、风险低、合规度高的企业纳入清单;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一旦企业违反守信承诺、出现严重违法失信行为,就立即被移出清单,这是通过“正向激励+反向约束”引导企业做好自我管理。
服务“向前一步”让群众可知可感
每年服贸会,搭乘地铁参会都是观众的首选。不少乘客发现,虽然北京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最繁忙的城市之一,但越来越多人愿意适时放慢脚步,买一捧鲜花、品一杯咖啡……
这些织补而来的小微消费场景,给人的幸福感很“更走心”。这背后,是北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“很上心”。
一段时间以来,不少群众反映,北京地铁站恍若“商业荒漠”,一些老旧站台设计时没有预留商业空间,企业想在车站里办经营执照情况特殊,也不容易。
准确掌握群众痛点和政策卡点,行政部门主动“向前一步”。一方面探索落实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规定,支持由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先出具住所证明文件,为地铁站台开办餐饮网点提供政策支撑。
另一边是探索落实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,优化消费领域企业准营制度,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食品经营许可开展远程核查。
在北京地铁3号线、12号线两条新线开通之日,与地铁列车呼啸声一同响起的,还有吐司店、咖啡连锁店同步开业的喧嚣。企业负责人闫朝阳至今感慨:“我们当天提交线上申请,当天就收到远程核查通知,没多久就收到了食品经营许可证……”
全面优化营商环境,没有“完成时”。便利跨境支付和外籍人士在京出行体验,北京率先上线持境外银行卡乘地铁“拍卡过闸”;着力打造“全环节、不见面、零成本”的外资企业开办模式,率先实现外资企业“动动手指就能办”;持续更新北京市产业地图,便利查询“北京有哪些产业、分布在哪里”……
有为政府“现身”,打破审批壁垒,释放商业活力,惠及群众一片。新设企业数量是反映市场活力和政策环境的重要指标。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介绍,2025年上半年,全市新设企业近15万家、同比增长约二成,新设数量达历史同期峰值。这背后,“北京服务”功不可没。
每一步探索,都“点”在群众可知可感处。在服贸会舞台,“北京服务”值得被更多人看见。(记者乌梦达 张骁)